伦敦中国城的前世今生
中国城历史

伦敦中国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这里曾是英国皇家邮政局的诞生地,也是近两百年来英国文人阶层的聚居地。
其实,伦敦最早的中国城位于城东的船厂区Limehouse。当时,自18世纪起赴英的华工就在那里生活。1914年,随着前来英国的华人越来越多,在Limehouse出现了许多专为华人水手服务的中国餐馆和商店。就这样,最早的华人社区在伦敦城东逐渐形成。
1666年,一场燃烧了4天的大火焚毁了大半个伦敦城,史称“伦敦大火”。灾后,伦敦市的重建重点放在了当时还是农田的西郊。当时这片土地的主人杰拉德勋爵(Lord Gerrard)同意因火灾而流离失所的人们在他的领地上重建家园。1685年,杰拉德街(Gerrard Street)建成。很快,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安家落户,曾经的农田变成了熙熙攘攘的闹市,伦敦西区(West End)应运而生。后来,随着中国城的迁入,人们给杰拉德街起了一个接地气的中国名字——爵禄街。如今的伦敦中国城由大大小小14条街道组成,除爵禄街以外,还有丽人街(Lisle Street)、麦高田街(Macclesfield Street)等等。
在爵禄街(Gerrard Street)建成后的一百年里,西区成为了伦敦最热闹的地方——浓烈的市井气息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吸引了包括莫扎特、德莱顿和马克思在内的无数骚客文人和才子政客。除了知识分子以外,伦敦西区也受到许多移民群体的欢迎。
19世纪后半叶,越来越多的移民群体来到这里定居。首先是意大利人,然后是犹太人和马耳他人。在喧嚣的20世纪20年代(Roaring Twenties),夜店女王凯特·梅瑞克(Kate Meyrick)的著名酒吧“43号俱乐部”(43 Club)就位于爵禄街43号;后来,传奇爵士乐手朗尼·史葛(Ronnie Scott)也在爵禄街39号地下室创立了他的第一间爵士乐俱乐部。在这个年代里,以中国城爵禄街为中心的Soho可以说是整个伦敦的文化圣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人口增多和收入下降,整个伦敦西区迅速褪去了往日的光鲜与辉煌。而华人社区从东伦敦迁入西区的一大原因就在于低廉的租金。但即便如此,伦敦西区的声色犬马依然闻名遐迩。不过真正推动中国城发展的,是大量从远东地区回到英国的士兵。他们被东亚美食惯坏的胃口,给刚刚在伦敦西区站稳脚跟的华人们提供了许多机会。一间间中国餐厅和超市如雨后春笋般开门迎客,这就是今天伦敦中国城最初的模样。
时间来到60年代,已经成为华人主要聚居地的中国城持续发展。成千上万的华人从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香港移民到伦敦,其中不少都从事与餐饮相关的行业。而精明的华人也从这一波移民大潮中嗅到了发展旅游业的好机会,于是在中国城里出现了许多为新移民服务的旅行社。
现在伦敦中国城的样貌要到80年代才逐渐成型——六角亭、第一座牌楼和中国传统风格的街饰把中国城装点一新。而爵禄街(Gerrard Street)、新港坊(Newport Place)和麦高田街(Macclesfield Street)则被划为步行街,不允许机动车通过。
从糕点屋到鸡尾酒酒吧,从各式中餐餐厅到中医按摩,今天的中国城是伦敦中心的一颗东方明珠。礼品店、诊所、理发店、旅行社让中国城真正成为了一个自给自足的成熟社区。可以想见,在未来的时日里,伦敦中国城还将继续发展,为各国游客与移民群体提供更多的美食、乐趣与便利。
时间线
由于1666年的大火,伦敦开始整体向西搬迁。杰拉德勋爵(Lord Gerrard)聘请开发商、建筑师尼古拉斯·巴本(Nicholas Barbon)在今天的爵禄街(Gerrard Street)上建起了第一栋建筑。
第一批华人来到伦敦,他们大部分是受雇于东印度公司(East Indian Company)的水手或劳工。
鸦片战争后,英国向清政府“租借”香港,这也是后来大批香港移民赴英的重要原因。
随着大批中国水手和商人来到英国,伦敦的华人社区开始在东郊码头区 Limehouse 生根发芽。中国的商店、餐厅等也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开门迎客。
据统计,1914年的 Limehouse 共有30家华人运营的餐厅、洗衣房、商店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对伦敦实施了猛烈的轰炸,东郊 Limehouse 附近的华人社区受损严重。大批华人开始迁往位于市中心的 Soho 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英国士兵被派往远东。战争结束后,他们回到伦敦,但许多人已经爱上了东亚的美食,于是他们为伦敦中国城的餐饮行业带来了新的商机。到了1950年,大约有2000位华人在英国生活,其中许多曾在英国海军服役,他们中大部分人都在中国城新开张的餐厅中工作。
1960年代,大批的香港移民来到英国从事餐饮相关的工作。随着这些香港移民与家眷来到伦敦落地生根,伦敦中国城社区也日益壮大。
《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gh)于当年刊登了一篇题为《爵禄街上奇怪的人们》(The Strange Community of Gerrard Street)的文章。这篇文章敏锐地捕捉到了伦敦中国城从“餐饮一条街”发展成了一个多元的生活社区。文章写道:“这里有华人理发师、华人美容院、华人运营的出租车、华人会计师、华人书店和图书馆,还有华人超市、旅行社、赌场,甚至还有一个专门负责华人商务的部门。”
1970年代早期,中国城里还开设了学校,主要负责教移民子女说中文,而这些学校和文化机构也成为了移民与故土之间重要的情感纽带。另外,伦敦中国城附近的电影院、俱乐部也开始放映中国的电影,丰富移民的娱乐生活。
1978年,伦敦华埠商会(London Chinese Chinatown Association)正式成立。商会与伦敦市政府、警察局和附近 Soho 社区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1979年,华人社区中心(The Chinese Community Centre)正式成立,并很快成为了中国城里深受大家喜爱的娱乐与社交场所。
为了突出中国城的重要性,威斯敏斯特政府(Westminster City Council)与华人社区一起在中国城进行了一系列整改措施,其中就包括修缮了丽人街(Lisle Street)上年久失修的店面。
1985年,首届经过精心组织、准备的春节联欢庆典在中国城举行。
1980年代后期,爵禄街(Gerrard Street)、新港坊(Newport Place)和麦高田(Macclesfield Street)被划为步行街。中国风格的牌楼、六角亭和路面装修也将中国城装点一新。
2002年的春节联欢庆典来到了附近的莱斯特广场(Leicester Square)和特拉法加尔广场(Trafalgar Square)。
伦敦中国城位于华都街(Wardour Street)的新牌楼于2016年7月25日重建,由安德罗王子剪彩揭幕。新牌楼由中国艺术家制作,在伦敦组构,采用清代设计风格。
如今,伦敦中国城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活社区。在这个由爵禄街(Gerrard Street)、华都街(Wardour Street)、丽人街(Lisle Street)、麦高田街(Macclesfield Street)等数条街道组成的区域内,将近100家餐厅,数十家商店与专业机构,以及多家饱受赞誉的酒吧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提供最地道的东亚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