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文章

查看全部生活方式 查看全部生活方式

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饼”不同

今年中秋,你吃月饼了吗?

如今说起中秋,我们大概想到的都是货架上堆满了包装各异口味不同的月饼。这个被戏称为月饼节的“中秋”,其实大有来头。“赏月”其实最初是“祭月”,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描述的正是中国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在那时,就出现了类似于月饼的祭品,用于祭奉月神。因此月饼又叫“宫饼”、“月团”。月饼始于古代面食,三千多年前,江浙一带已有一种简单的面皮包糖酱馅心圆饼。

与此同时,民间也有祭月的习俗。听听民间俗语,“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就知道这种在官家看来肃穆严谨的礼制,在民间有着更加活泼生动的演绎。

月饼流行起来也是近几百年的事情。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不过直至明代,《西湖游览志会》中才描述了中秋尝月,吃月饼的细节:“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关于为什么要吃月饼,民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除了小时候听过的嫦娥奔月的故事,还有关于历代君王的“腹诽”。传说唐玄宗和杨贵妃中秋赏月,在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叫法不好听,杨贵妃恰好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于是“月饼”的叫法流传开去。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用月饼传信息。相传元朝未年,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引起了广大人民的普遍憎恨。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防止人民造反,规定民间不准私藏铁器,只准十家人合用一把菜刀。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在中秋节时,将中秋起义的时间写在纸条上,夹在月饼里送给各家各户。人们掰开月饼见到纸条,就纷纷拿起菜刀,聚集起义,掀起了反抗元朝统治者压迫的高潮。为了纪念这次起义,人们每年八月十五便吃月饼且相沿成习。

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中,月也是重要的意象。人们赋予这一天的月亮太多含义,不管是“海上生明月”还是“月是故乡明”。团圆、相思、纯洁、志存高远……各种美好的意思都聚集在小小的月亮上。而关于月饼的诗句,就朴实的多,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听到这里,让人忍不住想狠狠咬一口月饼。

今年中秋,你吃月饼了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