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假中餐,真好吃
很多来英旅游的华人游客,看到中国餐馆都会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原因整齐划一:这压根儿就不是中餐呀!
在西方国家,“假中餐”早已见怪不怪。《每日邮报》曾列出的英国人在2004年最爱吃的中餐菜品:炸云吞、炒杂碎、炸春卷、幸运饼干…这些让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一头雾水的菜式,却是帮助中国菜打下半壁江山的“福将”。那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几道有代表性的菜,究竟是何方神圣。
早在20世纪初,中餐通过华工进入北美。虽然不是专业厨师,但中国人“随便炒炒”的功力并不弱,中餐开始慢慢走出华人圈,被本地人所认识。“随便炒炒”大法中最常见的一道菜就是杂碎(Chop suey)。这是一种由肉丝和蔬菜混炒而成的菜,主要用牛肉丝、猪肉丝或鸡丝等,与绿豆芽、芹菜丝、笋丝、青椒丝、洋葱丝、大白菜丝或者雪豌豆等炒在一起。
著名画家爱德华·霍珀(Edward Hopper)在1929年完成的作品《Chop Suey》,说的就是这“北美中餐第一菜”,这也是当时很多中餐馆的名字。
另一个叫彭长贵的台湾厨子则给美国人带来了另一道“中式名菜”:左宗棠鸡(General Tso’s Chicken)。这种酸甜口的炸鸡非常符合美国人的口味,很快超越了杂碎,成为中餐代言人。
鸡腿肉去骨,以酱油、太白粉腌制,连皮切丁切块,再下锅油炸至“外干内嫩”。然后以葱、姜、蒜、酱油、糖、醋、干辣椒等调味料,下腿肉一起拌炒即成。这道被归为“湘菜”的左宗棠鸡,不仅跟左宗棠没什么关系,而且跟湘菜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只不过裹面油炸的烹饪形式和酸酸甜甜的口味正好符合了当地人的期待。
虽然伦敦中国城的中餐越来越地道,但直到今天,许多餐厅仍然保留着所谓“假中餐”的菜单:如果要点炒菜,先选择鸡肉、牛肉或是猪肉,再搭配一种酱料,配菜中一定有西兰花或胡萝卜。
在吐槽之余,让我们提一个问题:“假中餐”真的不好吃吗?其实并不是。对于口味偏甜、偏温和的当地人来说,这样的味道就是佳肴;即使是对于口味被同化的中国人,这样的口味也很容易接受。菜好不好吃,吃菜的人说了算!
细细想来,这种现象其实也非常有趣。不难看出,中餐在国外“重生”、“改良”,这其中所包含的故事不只是一道菜、一家餐馆,更是文化交融之后破土而出的新芽。中餐食谱在这里被改编成更甜,更温和的菜肴,油炸用得更多,炒菜中的技巧也有了微妙的区别。不仅是菜单和餐厅,伦敦中国城也呈现这样的瑰丽景象。东亚各国的饮食文化在伦敦的土壤上发出新芽,只在此时此地,只为此处相遇的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