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文章

查看全部今天吃点啥 查看全部今天吃点啥

城里人:用心的力量

中国城里每个人的故事

“中国城是伦敦重要的一部分,它体现着这个城市的精神内核——兼容并蓄。她将中国人和西方世界连接起来。在这里,我们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找到一个家以外的家。”

——台湾裔英国美食作家、著名美食节目主持人,黄瀞亿

1945年,二战结束,在外征战多年的英国的士兵们从世界各地返回祖国。除了胜利的喜悦和战争造成的创伤以外,他们还带回来许多在前线养成的习惯。比如驻扎远东战场的士兵们,就带回来了只喜欢吃东亚美食的“亚洲胃”。

与此同时,在战争中失去家园的华人移民们(老中国城位于东伦敦的 Limehouse,在二战中遭到纳粹德国的轰炸被毁)在熙熙攘攘的伦敦西区,建立起了新的社区。搬离了码头区的华人,开始操起世代“以食为天”的中国人最引以为傲的传统手艺——烹饪。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馋嘴贪吃的士兵和厨艺高超的华人一拍即合,缓缓拉开了伦敦中国城半个多世纪美味历史的大幕。

不过,中国城并不只是一个苍白的地名。在氤氲的食物香气和起落的杯盘碗筷背后,是一个个有趣的灵魂和一张张独特的面孔。

讲述中国城的故事,就是讲述城里每一个人的故事。

从本期推送开始,我们为大家带来全新的系列短片——“城里人”。跟随我们的镜头,去推开每一间中国城餐厅、商店、酒吧背后的人和他/她的故事。

 

“城里人”系列第1期:梅花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战争刚刚结束,英国迎来了第一批移民大潮。许多受尽战争折磨的人们,希望在这片土地上找到新的希望。

Stan 的父亲就是其中一员。他怀揣£100,从香港出发,踏上了英国的土地,为了给他的孩子们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中国城里爿下一家小店,做起了世代的餐饮营生。受陶渊明名篇《桃花源记》的启发,起名“梅花村”。

红色的画柱,绿色的雕梁,黄色的桌布,浓浓的传统中国风还原了自己记忆中的那个中国,也满足了英国人对中国的想象。

每天,Stan 的父亲早起晚归,打理餐厅。生意蒸蒸日上,生活节节开花。

多年以后,Stan 的父亲老了,想把餐厅交给 Stan 打理。但成长在世纪之交的 Stan 对餐厅有着不同的理解。

他想对餐厅做出一些改变,把梅花村打造成一个现代感十足的餐厅。

为此,他没少和父亲发生争吵。但 Stan 坚信,无论是梅花村,还是中国城,都有着不同的时代主题。变化,是贯穿始终的单词。

在经过一整年的歇业准备后,2015年,全新的梅花村概念餐厅低调地开业了。西班牙设计师打造的近乎全黑的素雅装潢,让梅花村成为了一个“格格不入”的餐厅。

颜值上完成彻底转型的梅花村,在菜式上也做出了改变。新的菜单融合了各个华人地区的中餐——香港、大陆、马来西亚——创造出创意十足的新式中餐。

<返回